聚落人文踏察─棧仔聚落初階成果

圖:俯視棧仔聚落全貌。高燈立/攝影
楔子

造山
在回憶旅道中

梯田在山谷中荒蕪
大坑溪長流卻失去了自由
自從山腰上索道拆除後
煤礦只能封藏在山中
山頭運白石䌫車成歷史
灰窯地名依舊在
「回憶」住在腦海中
就等著什麼時候回去那回憶的地方
時間刻痕一日一日的記下
年輪一輪一輪的向外擴散
當時離我愈來愈遠
記憶一階一階上溯
「造山」在大坑溪一層一層疊起
這一階一階就是記憶的聯結
等高線一層一層的疊加
我們共同串連三百公尺記憶和高度
在大坑溪棧仔聚落作起點

人文新社團誕生

  強而有力的信念,自然就會對生長的這塊土地生感情,對人文環境有心愛加倍,對居住的環境地景有共同的信念與關懷,才會付出努力與愛,這次的「聚落人文踏察研究社」的初階展出成果,同學們都做到了。

  一開始,對「聚落人文踏察研究社」的成立實在不抱持信心,主要是人文課程在一般學員的觀念裡,是理論而無趣,又得做基礎成果報告,因此無論是用不同名稱,甚至用旅遊屬性的誘發力招攬學員,只要是交作業、報告就令學員打退堂鼓;其實這是一個退休後多元學習與共學的最好機會,內容涵蘊:繪畫、美工、應用地理、區域歷史、攝影(含影像製作)、報導文學、音樂、戲劇……等,是一個在退休後的優質人生選擇,亦實為利人利己利環境的選擇。為讓學員適應課程的上課方式及內容,南港社區大學即建議以六周的專題課程實施,讓學員從成就感中確定發展方向,從學習、參與、共學實作、協調、巡迴發表交流……等,在分組執行中找到樂趣;只要有心,以一當十,以十當百足以執行,效率大大提升。

好山好水踏察行

  大坑溪,是南港與汐止的界溪,其:族群、文化、歷史、產業、地景的聯結習習相關;而大坑溪是依附「大坑庄」之名既成的溪流名稱,此一地名清代開墾伊始先民看此山坳坑溝地景,故名。在此「聚落人文踏察研究社」成立之前,我們即從基隆河和大坑溪匯流處開始,在大坑溪兩岸聚落中作初期踏察,目前已至舊莊街一段底與新北市汐止的東勢坑口。

  現正規劃秋季踏察行程,後續還有:大坑溪中上游兩岸聚落,和山豬窟全境及四分溪全境及埤塘周邊聚落發展調查,並擇重點聚落與水系作策展主題,讓歷史原貌呈現世人眼前,在環境演變中作未來規劃參考與省思。大坑溪部分目前計畫以:大坑溪匯流處原始地景為主軸,除了執行中「棧仔」聚落,後續有:舊莊、更寮、豐南煤礦產業主題、腦寮茶業、灰窯白石礦產業主題、三層崎、畚箕湖余氏古厝……主題特展,堪稱地方學的重要工程之一。

地景環境產業豐

  大坑溪係臺北市南港區舊莊里棧仔聚落,與新北市汐止區白雲里的界溪,因此鄰近山區聚落居民多移居至「棧仔」聚落居住,居民大多為同一家族,民間信仰則以福建泉州的家鄉神尪公與王爺信仰居多。原始產業以茶、樟腦為主,日治以後以煤礦為主;昔日的「棧仔」,山谷與梯田地景線條美,建築高低落差井然有序,節奏和諧,人文底蘊豐厚,故此次即以棧仔為主題執行踏察研究。

  棧仔地形環境,南為土庫岳東峰(灰窯大尖),北以十三份山(白雲山)南北相望;西以「石門坑」前之東方碧瑤社區,和東邊柴橋坑溪珠仔山(乳山),形成狹長谷地地形。產業以:雜貨買賣、蔬果水稻雜作、焦炭為主,並分別有順興煤礦和錦山煤礦沿大坑溪穿梭,鄰近各方聚落均來此購物。

圖:棧仔聚落的梯田。 高燈立/攝影
圖:棧仔聚落位於大坑溪左岸,遠處依序為珠仔山與垵頭山。高燈立/攝影
首家商店是楊薯

  往來人多不只建構了商業,周邊衍生的文化更是精彩。「棧仔」人除了鄰近柴橋坑、十三份聚落來此聚集外,大都是外地人來此聚集而成的村落,他們帶來不同的文化,在這交流中相互刺激、相互學習,形成聚落特有的文化風格。而棧仔最初來此開店的人係楊姓家族;據楊家媳婦84歲的廖花子口述表示,家族長輩楊薯從石碇的車棧翻山越嶺來此開第一家店,後來人口愈來愈多,陸續又開了三家店;惟惜飲酒作樂、聚賭……是礦工生活日常,似乎反映著礦工的生活是過一天算一天,過了今天不一定有明天的日子;在這様的日子裏,棧仔聚落的炬光,卻因礦業沒落而逐漸消逝,而麈肺症者也逐漸凋零。

圖:棧仔最早的店家,為楊薯所經營的店家。高燈立/攝影
礦業繁盛興聚落

  早在1970年代之前棧仔以外的山區農家,即不遠千里提著農產品,到位於棧仔南向山坡上的錦山煤礦,和棧仔三分鐵道旁商家門口賣山產或時令蔬菜,蔬菜多用菅芒葉綁好,蔴袋標好價格流動販售,竹筍部分則是先用一支一支的竹篾串起來,然後用較厚的牛皮紙分別在竹筍尖寫好價格再串起來,就等著過路人或回礦場的推車工人來買菜;如果流動商販菜沒有賣完,就離開「棧仔」沿著錦山煤礦下方的洗煤場上山,到錦山煤礦天車間(捲揚機)後方的「洗身軀間」(公共澡堂)門口,等候礦工洗完澡後出來再把菜賣完。足見當時棧仔人口的繁華,也見證鄰近山村居民的辛酸。

  大坑溪畔的「棧仔」(現舊莊街2段225巷)是大坑山內最熱鬧的地方,這裡有剃頭店、飯店(餐廰)、雜貨店、麵食店、輾米廠;因此鄰近居民都會到棧仔購物或輾米;這時候的棧仔人來人往,三分仔車路「土炭車」(運煤的臺車)往來穿梭,由於此路段有一點坡度,只要臺車經過這裡,那剎車聲異常刺耳,而上坡的空車,推車工人就要使力的推,非常辛苦!曾聽古早人這麼說著:「人脚跡濟,賺錢著濟。」果然風華一時的「棧仔」,是舊莊街二段之後,人口最多的商業聚落,而貨物進出就仰賴鐡枝仔路轉運。

圖:錦山煤礦主坑礦區。攝影李美齡‧提供
產業沒落水災毀

  1969年九月大坑秋颱重災後,棧仔開始有了變化,而棧仔聚落真正興衰的關鍵在於礦業沒落與1977年8月薇拉颱風摧毀棧仔的店家與地景,南港大坑也有多處受到重創,當時大坑溪淹大水過後的景象慘不忍睹。當年的八月初晚風雨正大,直到午夜風雨更為強勁,大坑溪水位暴漲且水位更進逼門前,此際傳來屋倒的撕裂及豬叫聲,而湍急的溪水,將跨越灰窯溪匯流處的水泥橋,及將廖土樹店家旁桂花樹和豬舍、豬隻、溪橋、路面……全部沖走,隔天到鄰近巡視災情,發現棧仔尾的開基老土地公廟,也因路基崩塌被水沖走,此一建基土地公廟精緻美觀,全為硬質砂岩打造,可惜此一相陪棧仔聚落的古蹟,一夕之間被大水沖走,也讓棧仔開拓史失去了一項有力的歷史見證!

  回憶當時的大坑山崩地裂的慘狀,直覺大自然的造化實在恐怖,北部地區損失慘重。黃氏家族後代在棧仔渡過童年的Allen表示:「1977我才2歲,第一次在記憶中有這樣的印象,只知道有很多人都在喊叫,當時我很恐懼,就不知發生什麼事……」目前在知名科技業任職的廖忠賢表示:「當時雖然年紀還小,但那天夜裡恐怖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心有餘悸,那時土樹阿伯的媳婦哭著說:房子、豬舍、桂花欉,橋也都被沖走了!我記得全家人都先躲到隔壁店家蘇來發的家,因爲他家算是村裏地勢較高,而且離灰窯溪和大坑溪岸匯流處較遠。」

圖6:棧仔廖吳踮所經營位於灰窯溪與大坑溪匯流處的店家被大水沖毀。
高燈立/攝影
好景不再居民遷

  從那次的水災過後,棧仔聚落發生很多事情,有人墜溪被沖走而亡;有人喝醉酒,行路返家絆到鐵軌摔落溪中而喪生;聚落中患病自然死亡者也不在少數,平均每年辦一次喪事……棧仔的氣氛愈來愈詭異,於是較有錢的家戶紛紛遷離家鄉,加上濫建,使原來「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的地景不再,溪水不再悠游,兩岸水泥堤岸高疊,人們也不再眷戀溪畔的美景,溪流靜靜無語,人走了,聚落虛微,梯田荒蕪,牆頹壁崩,鐵屋錯落……徒留微風,在溪谷棧仔聚落裡迴旋。

圖:目前的棧仔聚落建築,全部被鐵皮掩蓋。高燈立/攝影
圖:水災過後的棧仔聚落。高燈立/攝影
圖:棧仔聚落僅存的硬近沙岩建築。高燈立/攝影
再展風華待時機

  目前居民實質居住僅六戶,相較於過去「鬧熱滾滾」的棧仔,如今已近散庄的命運。今日景況零落不堪,地景與昔日有著天壤之別,巷道環境幾近不堪入目。為了振興昔日美麗的「水畔人家」地景及產業生機,期望青年回流,因此「聚落人文踏察研究社」作了初期的田野調查並記錄影像、訪談工作,並以「棧仔」聚落,作為營造踏察點,透過:產業、藝文、文學營造,使荒僻的農田回復並奬勵文創、微型農業生產,讓美麗的地景復歸歷史原貌;我們從增設微型藝術裝置與空間,透過歷史,規劃文創設計、聚落種子人才培訓,期使聚落再創新價值,讓年輕人願意返鄉服務,期盼凋弊中好山水的棧仔聚落,有朝一日躍升為文創產業文化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