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數位走讀—麗山橋口古道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曾經是先民挑運糧食與茶葉、日常補給與開墾工具,來往松山(錫口)和四分子(研究院路四段)之間的山徑小路。麗山橋口古道不同於南港山系其他的前山步道,這步道上仍保有泥土小徑的氛圍。既擁有自然生態又原始平易行走的石階特色。
後山陂的土地公廟—成福宮
西元1931年臺北到基隆間的公路通車,南港被納入北基公路一環,完成水路、鐵路和陸路的交通主要幹道。日治末期,南港茶業日漸沒落,煤礦與磚瓦業正蓬勃興起,煤礦區大致分布在大坑及四分子(今舊莊、九如里),磚瓦業分布在東新庄子(今玉成、西新里)。於西元1968年南港劃入臺北市行政區,目前有20 個里,其中後山埤次分區約後山陂庄所在的位置,據當地耆老口述,後山陂庄有四座土地公廟在庇佑地方,一個在目前玉成里,一個是玉成公園土地公廟,一個是後山陂土地爺廟,這三間都是當地人在拜的土地公廟,只有位在目前成福路上的成福宮土地公廟,是當時松山煤礦外來謀生的礦工所供奉的,撫慰外來人打拼的心靈。
台西聚落的信仰中心—北興宮
成福路底的北興宮,本來是松山煤礦二坑的洗煤場,松山煤礦二坑礦工多來自雲林台西,由於挖礦工作辛苦又危險,因此這些來自雲林台西的礦工,就將故鄉 (五條港安西府)的莫府千歲分靈至此,希望故鄉神明庇佑其奔波在外的子民。北興宮建於西元1957年,在西元1982年擴建,供奉的主神是莫府千歲。
風華一時的礦坑—松山煤礦舊礦坑
順著成福路介於北興宮虎門側邊與麗山橋步道旁,走到路的盡頭就可以看到就松山煤礦舊礦坑。松山煤礦開坑在日治的大正12 年(西元1923年),由許金定家族進行開採,由於礦藏豐富品質好,產量供不應求,到西元1971年開採過深通風不良,加上開採成本過高而停止營運;因此礦坑較低,至今尚不斷冒出地下水。
百年古宅—永安居
永安居位於麗山古道途中,有一座百年王家古厝:能使用大量大陸的建材,表示家族身份與地位。古厝經歷了多次的翻修,從路旁的階梯、庭院花崗岩、磚牆磚雕看來,仍蘊藏著富賈一方的氣勢。永安居的風水地理為一虎穴,形式猶如一隻坐臥著的老虎,坐落虎頭對開的兩扇窗戶就像是老虎的眼睛,兩排圓弧形樓梯象徵了老虎的牙齒,生猛有力。據王氏後代王水勝口述,永安居全盛時期,一屋子家族加起來附近共住了三百多人,今已開枝散葉到全台各地。
見證南港重工業的起源—四分溪
早期四分溪水質清澈,臺北市自來水廠在四分溪中游設置取水口,淨水後供給南港地區使用;根據『南港設鎮(區)五十週年紀念南港回顧』的記載,闕山坑、蘇清波等觀察地方大勢,西元1946年興南宮建成,並與火車站一帶連結,繼續發展為南港核心地帶,而逐漸形成工業區。南港區首任區長闕山坑、及曾任台北縣議會議長及台北縣縣長的蘇清波先生,認為基北鐵路與基北公路皆貫穿南港鎮的中心,山中有幾家煤礦,工業燃料無虞,但要發展工業,自來水之供應為重要條件之一,所以決心建設自來水廠,並成立促進會,蘇清波 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將自己所有的房產作抵押,向華南銀行貸款與政府補助款配合,南港自來水廠於西元1953年10月10日開始供水,就在開始供水的同一年內,先後有台肥六廠、僑泰興 麵粉廠、聯華麵粉廠、中央研究院等在南港建廠設院。後來翡翠水庫開始供水,以及開通高速公路工程,截斷許多四分溪的水源,已經停止取水。
南港層露頭的代表—十八羅漢山
南港著名的十八羅漢洞風景區,素有「小桂林」之稱,堅硬的山壁經過侵蝕風化,讓石塊看起來有如一尊尊在山上修行的羅漢,明心禪寺屬私人所有並不開放,舜若多橋是一座跨越溪谷的吊橋。過了研究院路3段265號,隔著四分子溪,眺望對岸的山壁,可清楚看見十八塊氣勢宏偉的巨石,左右兩邊各九塊,中間還有個陰暗的洞穴。這裡正是台灣北部老地層中南港層的露頭,南港層是古地層中的海相地層,據說以前洞內蝙蝠聚集,又有「密婆洞」之稱。
潘家聚落的—湖仔內土地公廟
本地早期是潘氏的聚落,據當地耆老潘文良口述,本地早期務農,後來挖煤礦,由於人口有兩三百人,吃飯的時候要敲鑼才能都聽到在研究院路3段161巷內,北二高橋下的四分子湖仔內土地公廟,這裡位於胡適墓園公園和軍人公墓中華科技大學的中間。他是舊地名四分子的地界,廟的前面就是早期的保甲路,而保甲路上隨處可見煤礦碎渣散落其中,這可以了解當時煤產業的興盛,目前的土地公廟是由潘氏集資所新建奉,老土地廟的福德正神仍立於新居中,是在地有名有靈的土地公,目前也稱作四分子福德宮,糊仔內土地公廟的周圍有三棵老丁榕,而其中一顆與土地公廟相依相偎,樹齡超過120多年,樹高有12公尺,樹胸圍可達 295公分,樹幹茂盛樹枝粗圓,由於樹是纏繞著土地公廟生長的剖令人驚奇。
一代哲人的居所—胡適紀念館
原為胡適先生的故居,當年胡適先生由美國回到台灣時,並沒有自己的住所,曾向中央研究院提出自己出錢,向中央研究院借一塊地,來蓋一座小房子,後來蔣中正總統知道了這一件事,就將他所出版的『蘇俄在中國』這一本書的版費拿出來再加上中央研究院所編列的預算,為胡適先生購置這一間住所,西元1958年初動工,同年十月完工,此後胡適先生就一直住在這裡。胡適先生逝世後,由中央研究院院會決議,胡適先生故居完全供作胡適紀念館之用,紀念館成立的初期,凡是胡適先生生活起居的地方一律保持原狀,包括會客室、臥房、書房以及浴室等。中央研究院也與台北市政府協議合作,就墓園地區闢為胡適公園,並於西元1974年2月完工,佔地有二公頃。墓園的日常管理與維護,仍是由胡適紀念館負責。西元1964年在住宅右側增建陳列室一座,一踏進陳列室正門,就可以看見胡適先生栩栩如生的半身塑像,以及先生親筆的墨蹟「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玻璃櫥櫃陳列著先生的中西文著作、手稿信札、照片、印璽,及其榮獲榮譽博士時所穿的博士服,在特別日子,還會放映影片以及先生的講話錄音。胡適紀念館是一所名人紀念館,紀念館的範圍,包含先生故居、墓園以及陳列室三部分,紀念館目前隸屬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墓園公園化的成功案例—胡適公園
胡適公園所在地是南港山系的小山丘,位於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原先為胡適墓園,園中安葬了許多著名的學者,有董作賓是甲骨文的權威大師等。因此也有「學人墓園」的美譽。據當地耆老口述,胡適先生晚年常自稱是南港人,而且對推動南港地方教育以及事務非常用心,因此在他逝世後,南港仕紳李福人特別捐出一塊地,來作為胡適墓園,以紀念他的事蹟公園內分前山公園與後山墓園,公園入口處是一座地標式 的噴泉池,在墓園區的平台上有藝術大師楊英風所雕塑的胡適銅像,供大家來憑弔一代文人的風範。而胡適博士的偉大就如 同『墓誌銘』所寫的:「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西元1891年,卒於西元1962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