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港舊庄區域主要聚落
1.雙溪仔嶺
雙溪仔嶺係大坑溪與四分溪匯流處,以種植稻米為主,主要族群以:李姓為最大姓。而「雙溪仔嶺」地名因從南港水廠至中央研究院區為一緩斜坡,故名。
2.林尾聚落
「林尾」於中央研究院院區內,內有一土地公廟,也是李姓家族所在地,此處緊接獅山下,登上步道稜線可達南港山(九五峰);早期此處林木蓊鬱,恰好與李厝田地銜接處,故名。
3.路門商業聚落
「路門」位於舊莊街與研究院路交叉口處,是目前中研、九如、舊莊等里的交界處,昔日此處為一商業聚落,是四分子礦區與大坑礦區三分鐵道交會處,故稱「路門」。
4.店仔口聚落
「店仔口」位於舊莊街一段底,為早期商業聚落,也是山豬窟煤炭集煤場所在地,也是往:大坑、東勢坑、山豬窟三庄的主要入口,此地主要族群以鄭姓及林姓為主。三分鐵道經過此地。
5.山豬窟聚落
「山豬窟」係:圳寮坑、崙仔尾、竹圍內、山豬窟頭等小地名所組成,從「山豬窟」地名字面上理解,早期先民開墾此區有很多山豬聚集故名。此處族群有:周、高、潘、林、張為主,以潘姓為主要聚落。此處產業以煤礦為主,有:豐臺煤礦。
二、四分子(九如里)主要聚落
1.新埤聚落
「新埤」為舊埤的對稱,此為以潘姓為主,境內有二戰初期建立的三清宮道教廟宇所在地,境內有新埤煤礦。
2.湖仔內聚落
「湖仔內」意為山坳地形像湖,故名;該聚落以潘姓、詹姓為主。信和煤礦所在地,目前仍遺留有洗煤場和缷煤塔柱設施;另「湖仔口」為焦炭窯遺址。
3.茅草埔聚落
「茅草埔」位於四分溪畔之溪埔地,先民開發此地時運用茅草覆蓋屋頂之用,而茅草適集中於溪埔地,故名;該聚落以李姓、陳姓為主,目前為軍人公墓及中研院區用地。
4.內山聚落
「內山」係指偏遠山區,昔為麗山里境內,現合併改制九如里;境內有:紅棪林、石崁腳、下寮、頂寮、坑頭等小地名組成的聚落。源豐煤礦於紅棪林和澁水仔交界處;該聚落族群以王姓為主。
三、大坑主要聚落
1.龜山巷聚落
龜山巷位於舊莊街一、二段交界,為大坑溪與山豬窟溪匯流處, 位於大豐山北面山谷。族群以李姓家族及亞洲水泥廠員工居住處。
歷史地景:山豬窟豐臺煤礦鐵道與大坑台車道交會處遺址、山豬窟溪橋遺址、水泥廠遺址(紅毛土會社)。
自然地景:山隘地形(開路貫通)、小龜山。
現況地景:依山而建築、酒商、牛肉麵店、公車總站、陳昭陽深院住宅。
2.板堵厝
「下厝賴」又稱板堵厝,位於大坑溪曲流轉灣處,有:謝、黃、賴、高、林、葉…等姓氏家族聚落所在;該處也是大豐里(現併入舊莊里)黃王里長辦公所在地。該處為一小形商業聚落,也是更寮古道入口起點。
歷史地景:南大煤礦集煤場磚牆。
自然地景:大坑溪曲流景觀。
現況地景:鐵皮屋無序搭建凌亂、住宅環境欠缺美化、聚落地景紊亂。
3.王氏聚落
該聚落以王姓入墾為多,其它係礦工移民定居,南大煤礦(金龍)即
在此一聚落境內。除了王氏家族,還有:闕姓、林姓、錢姓、高姓等。
歷史遺景:南大煤礦事所務遺蹟、洗煤場遺址、南大煤礦遺址、焦炭窯遺址。
自然地景:十三分尾古道聯絡道、大坑溪曲流地形。
現況地景:鐵皮屋無序搭建凌亂、住宅欠缺美化、街景紊亂。
4.賴姓聚落
位於153公尺大豐山麓,地景以梯田延續至大坑溪畔,為賴姓族群墾地。
歷史地景:部份合院古厝、大豐福興宮。
自然地景:梯田遺址、大豐山(153 公尺)。
現況地景:路旁鐵皮屋無序搭建凌亂。
5.更寮腳聚落
更寮腳古道為潘、蘇、高、張…姓氏聚落所在地,境內更寮古道直通至土庫岳山,漢人入墾後,清代該山頂有壯丁戍守,主要以防盜賊及二格山系泰雅族出草的設施;而更夫輪替交班,均以土庫岳山腰上的潘氏古厝為據點。目前歷史古蹟:潘氏古厝正身立面、高氏古厝石厝遺蹟。
歷史地景:土庫岳山(隸屬新北深坑,389公尺)、更寮腳山(111 公尺)、更寮古道之更夫古徑沿途、望高寮瞭望臺。
自然地景:筆筒樹林、雙扇蕨、烏心石大葉楠老樹景觀。
現況地景:望高寮涼亭、椿萱農場、傳統一條龍式農舍、九天宮、住宅欠缺美化、步道清幽。
6.石槽聚落
潘姓是聚落主要住民,位置緊鄰大坑溪,並有土庫岳山系野溪匯入大坑溪,此處在大坑溪整治前溪床有壼穴形成,故名「石槽」。1967 年灰窯茶師廖印家族遷至此處,並吸引其他家族遷此地,形成目前所見的聚落。此外,南興煤礦位於潘姓聚落下方,該礦為人稱李仔火的李火主持,礦業沒落改為塑膠工廠並轉手經營鐵工廠至今。
歷史地景:焦炭窯煉製廠遺蹟、南興煤礦主坑。
自然地景:野溪兩岸梯田遺址、野溪匯入大坑溪。
現況地景:石槽福德宮、私有神壇、腦寮古道入口
7.腦寮聚落
「腦寮」位於舊莊街二段200巷,自始(18世紀)魏姓家族居住此地,由於地貌及原建築改建致地景完全改變,現存文化遺址有:魏靜時故居山牆古蹟、茶園地景、製茶講習所、錦興煤礦風硿遺蹟、鄭氏古厝聚落群、魏姓聚落群、魏靜時古墓遺址、鄭氏古墓、有應公祠。
歷史地景:魏靜時古墓遺址、錦興煤礦風孔口、鄭氏古墓、百年古道。
自然地景:梯田遺址、巨石群。
現況地景:古道清幽、生態豐富完整。
8.流籠腳聚落
流籠腳古道即在舊莊街二段286巷,蜿蜒而上盡頭屬王姓家族聚落,也是南港大坑最早來大坑做茶的先驅者王水錦故居所在,。此處亦為兩條野溪匯集處注入大坑溪;此一古道彎曲上溯與腦寮古道銜接,惟惜此一古道因灰窯散庄後,已呈荒煙蔓草之徑。「流籠腳」地名來由係日治時期灰窯聚落採灰石礦,其運輸方式採索道(俗稱:流籠)輸送方式,從產地的灰窯起站至夭坑山頭設站,再往王水錦故居前山谷下送至大坑溪畔梯田上方之索道站,再透過三分仔鐵路轉運到店仔口龜山巷的水泥廠,或再轉銷至外地。而王家聚落正好在索道下方,故稱:流籠腳。
歷史地景:王水錦古厝遺蹟、錦興煤礦缷煤口、索道塔柱遺址。
自然地景:梯田遺址、大豐山(153公尺)。
現況地景:百年龍眼老樹。
9.灰窯聚落
此一聚落位於舊莊街二段200巷,為南港僅有的灰石礦產地,該地點位於土庫岳東峰(灰窯大尖)山麓,緊鄰深坑石碇交界。聚落族群為廖、高兩姓聚落為主。灰石露頭鄰近廖姓聚落的土地上,此即所謂的「土皮坑」;直到日治兒玉總督時期灰石開始挖掘,並於各山頭建置索道,以輸送灰石至轉運站,再運至汐止橫科的三井水泥株式會社(廖高萬2003/03/27訪談)。由於主坑片道樹狀分布,也曾在1964年因灰石開採致發生民宅地基土方崩落的憾事。
歷史地景:灰窯開基土地公祠遺蹟、灰窯古道(如圖)、南港鎮民代表高廖德風故居遺址、製茶師廖印故居遺址、高青山故居遺蹟、坑溝硿灰石洞遺蹟、坑口土地公遺蹟、磅子間遺址、錦山煤礦遺蹟。
自然地景:灰窯大尖、灰石礦露頭、灰窯野溪坑溝谷地、大葉楠木。
現況地景:鐵皮厝(廖鰍故居改建)、神壇(高氏古厝)、廖氏祖墓。
10.棧仔聚落
「棧仔」大坑溪流域上游唯一的商業及貨物集散地,即舊莊街225巷;煤、農產品的轉運站都在這裡,最早期灰窯的灰石開採運送據點,當時以索道(俗稱:流籠)運送,後來轉至夭坑野溪與大坑溪匯流處之山谷設站「流籠腳」。現階段的「棧仔」再也看不到樸質的硬質沙岩砌建的建築,取而代之的是鐵皮搭建的便利屋。
歷史地景:棧仔225巷八號硬質沙岩古厝。
自然地景:灰窯溪與大坑溪匯流、梯田遺址、焦炭窯遺址。
現況地景:凌亂的鐵皮屋建築群。
11.柴橋坑聚落
「柴橋坑」為林姓和廖姓族群為主,位於舊莊街二段302巷。由於地勢高低落差大,野溪深壑不易通行,故多以圓長形木柴三枝跨於兩岸間成跨溪的柴橋,故名「柴橋坑」。該聚落有一連通灰窯與柴橋坑的重要聚落聯通古道,該古道沿著山頂的稜線行走至350公尺高的灰窯聚落後可達石碇楓仔林及深坑土庫。柴橋坑先民以種植稻米為主,此外以相思木「燒火炭」(又名)柴窯坑)也是重要的經烘焙茶葉燃料。
歷史地景:林、廖氏聚落硬質沙岩古厝群遺址、木炭窯遺址。
自然地景:乳山(珠仔山)、梯田遺址。
現況地景:柴橋坑古道前段、大坑福德廟、大坑溪曲地景。
12.三層崎聚落
三層崎聚落依地勢取名,位於舊莊街二段306巷。此一聚落以楊、林兩姓為主要族群,而日治中期,楊楓更在此開設書房教漢文。該聚落從大坑溪匯流處一條野溪溯源,層層升高至245公尺的三層崎山,從三層崎山越嶺可達新北市石碇新興坑陳氏聚落區。此地產業以煤礦為主,整個三層溪谷均為煤礦所盤踞。山上為礦坑,野溪下游處為洗煤場。在地族群以楊氏家族最為龐大。
歷史地景:大坑書房楊楓古厝正身立面、順興煤礦全區遺址、三層崎越嶺古道。
自然地景:梯田遺址、三層崎與柴橋坑交界蕃薯田地景遺址。
現況地景:野溪與大坑溪匯流處、楊楓書房古厝。
13.溪底聚落
溪底聚落以潘、蘇、廖族群為主。此處為野溪與大坑溪交會,該野溪源自鞍頭山鄉(在地長輩稱「光景尖」),沿溪狹窄陡峭的古道行經蘇廖聚落後直上光景尖、再銜接至石碇新興坑。由於,該聚落涵蓋大坑溪兩岸,潘氏聚落隸屬新北市汐止區白雲里。
歷史地景:蘇、廖聚落雙層槍孔古厝、古厝群、私宰場。
自然地景:深潭瀑布、大坑溪曲流景觀、溪底古道。
現況地景:蘇、廖兩姓古厝群、神壇(原私宰場)。
14.雙溪口
雙溪口為:賴、陳、林族群所在地,係大坑溪與野溪(桂花吊橋)的匯流口,而匯流口的「雙溪橋」係通往汐止汐碇路536巷製茶師賴桂榮古厝的主要道路;腹地為余氏家族茶園。此處,仰望兩溪上溯深谷地形景觀美不勝收;位於溪邊原為大豐土地公廟所在地,後來開路遷至畚箕湖大馬路邊朝東南的髮夾灣上。
歷史地景:賴通古厝(汐止白雲里)
自然地景:深潭瀑布、大坑溪曲流交會口、余氏茶園。
現況地景:鐵皮工廠(汐止)、大豐土地公廟、雙溪橋。
15.畚箕湖聚落
畚箕湖地形為一山坳故名。由於,畚箕湖聚落地勢較高,最高為深鞍頭山(又稱畚箕湖山)海拔 422 公尺,為大坑最高的山。境內家族有:余、陳、潘、顏、楊、林等族群居住,也是大坑聚落東區最富庶的聚落。內有: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余氏古厝群、桂花步道串連其中,土雞城、假日咖啡茶飲等、宮廟、百多年的老樟樹,鄰近石碇的:鹿窟事件紀念碑、百年(1913)歷史的古剎「鹿窟菜廟」…。
歷史地景:鹿窟菜廟(石碇光明寺)、鹿窟事件紀念碑(石碇)、有應公、余氏古厝、龍堵坪(分水嶺)。
自然地景:煤層露頭、茶園、老樟樹。
現況地景:余氏古厝群、觀景亭、有應公廟、桂花步道、桂花吊橋。
註:選錄自《南港地方知識與田野調查叢書:跟著鐵枝仔路去旅行》。2022。出版: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