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街文史踏查—龍華眷村的前世今生

龍華之名的由來

  位於南港區的龍華眷村區(一~四村),為台灣的聯勤202兵工廠(1949年時原名61兵工廠,後改隸國防部軍備局)配給不同位階之陸軍士官兵與眷屬所居住的眷舍,範圍含括玉成里、聯成里、萬福里、成福里、新光里。

  「龍華」起源自民國35年國防部為使國軍裝甲部隊能自立配備,因此在中國大陸南京成立聯勤兵工署戰爭工廠籌備處,由於當時在上海兵工廠龍華分廠已設有戰車修配工廠,因此籌備處後來前往上海,並在民國35年改稱聯勤兵工署駐滬修理部,龍華二字就是由此而來。

圖:1983台北市行政區域圖,龍華一~四村位置對照(綠色:龍華一村、紫色:龍華二村、桃紅色:龍華三村、紅色:龍華四村);圖片來源: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資料庫
龍華眷村的歷史與演變

  「龍華一村」位於今東新街與市民大道的西北角及玉成街以東(玉成里)1940年代時初次建成,當時為木造與瓦頂的一層樓房舍,主要安置61兵工廠之員工和低階的軍/士官與家眷;木造房舍的拆除年代不明,後來原址在1977年改建為現有五層樓公寓之國宅,售予202廠軍民和一般民眾。

圖:當地耆老黃女士小時候在家前面拍的,可見到木造房屋與瓦頂,大約為民國四十初年的舊龍華一村,位置在南港區東新街10號附近;圖片來源:黃女士提供
圖:現存在龍華一村舊址的五層樓公寓,位置在南港區東新街與玉成街25巷口;楊琬如拍攝(2024/04)
龍華二村

  「龍華二村」約位於忠孝東路六段與東新街口至東新街63巷(聯成里)。1940年代時初次建成為連棟式一層樓磚房,居民為龍華一村搬來之高級軍官,後來於1992年改建為今日七層的龍華新城(當時配售對象包括原龍華一村、二村眷戶),以及成德公教住宅。

圖:民國八十一年龍華新城落成建碑,位於龍華新城大門左側牆上;楊琬如拍攝(2024/04)
圖:龍華新城;楊琬如拍攝(2024/04)
圖:成德公教住宅;楊琬如拍攝(2024/04)
龍華三村

  「龍華三村」約位於今忠孝醫院以西(忠孝東路六段110巷)、鄰靠同德路85巷,以及東新街80巷10弄鄰成福路三部分(萬福里、成福里)。1940年代時初次建成,原為木造房舍一層樓建築,後來約於1970年代拆除,原址改建為七層樓國宅,分為忠孝龍華社區、南港龍華社區(忠孝東路六段110巷、接鄰同德路85巷),以及東新街80巷10弄處,接鄰成福路的成福龍華國宅。

圖:南港龍華社區;楊琬如拍攝(2024/04)
圖:成福龍華社區;楊琬如拍攝(2024/04)
龍華四村

  「龍華四村」原址在忠孝東路六段與向陽路口(新光里),原房舍為一層樓木造混鐵皮房舍,於1993年左右(民國82~83年),因配合捷運系統南港線機廠工程用地而拆除,當時並還曾發生部分不願遷離的居民抗爭事件。現已改建為與台北捷運板南線機場共構之大型集合社宅。

圖:龍華四村舊址,忠孝東路六段向陽路口,現已是南港捷運機廠共構社宅;楊琬如拍攝(2024/04)

  前述各眷村的演變,是來自於訪問當地居住超過50年的耆老黃女士口述內容,她是跟著父母隨國民政府在1949年代由上海來到台灣,就一直住在南港東新街一帶,她的父親當時為61廠的員工,因此黃女士他們算是龍華眷村最早期的住戶之一,歷經改建與婚後搬遷,也都一直住在此附近的地區。黃女士提到她小時候住的龍華一村,離基隆河很近,當時附近都是農田,房舍也多半是一層樓的木造瓦屋頂的建築,直到約1970年代舊眷舍房屋開始改建,才陸續出現五層樓以上的國宅樣貌。而附近的成德營區,以前裡面有福利社和中山堂,禮拜天有時候會有免費電影播放,就是附近眷村軍民的休閒和生活場域之一;此外玉成戲院也是周遭居民經常造訪的地方,黃女士小時候經常會偷跟著鄰居叔伯的後面溜進去偷看電影。

圖:南港眷村耆老黃女士的老家戶籍資料影本翻拍;圖片來源:黃女士提供(2024/04)
現在的龍華眷村面貌

  如今的龍華眷村區,已經看不出曾經是眷村,比較像是帶有一點歷史痕跡的早期國宅。其中改建後樓層最高的龍華新城,因位在忠孝東路六段上、臨近捷運路線而且是電梯大廈,而受到房地產市場的歡迎。然而對筆者來說,龍華眷村區就是自小長大的老家、外婆家和幼時到處玩耍的區域,這些珍貴回憶和場域的樣貌,現在都已經漸漸消失,因此看著這些眷村近三十年來的變化和更新,除了感嘆時光荏苒與匆匆流逝之外,更是希望能保留歷史的痕跡,讓後人能夠看到傳統與現代的不斷變化。

文化記憶參考連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聯勤示範眷村龍華新村竣工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