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左岸平原發展紋理探索—山水交響樂章(下)

五、從交通與經濟產業發展歷程,來探索

  提及「自然」形成,最早的人腳行徑「南港舊路」,曾是「南港平原」東西向,主要的交通要道 ; 係平原上聚落與聚落之間,生活中連結的人行路徑。對於現代居住在南港地區的年輕族群,應該已是忘記它的「存在」了 ; 「南港舊路」的路線,是介於「北基鐵道」與基隆河道之間,約莫在日治後期,闢建為臺北、基隆間車行「公路」。其南港段,係從松山錫口饒河老街,向東越過「中陂溝 (今中坡北路、松河街口處)」,經「水尾」、「牛埔仔」、「新庄仔」、「蕃仔埔」、「三重埔」到「港仔口」舊聚落 ; 之後,再越過大坑溪,東伸至汐止「水返腳」老街。

  今日,南港路二段、興南街口西旁的「新福宮」土地公廟,坐西朝東,似乎還在「守護」著廟埕前方「南港舊路」被「門牌解編」的老路徑遺跡,「情何以堪」的現場殘跡地貌。其東側「東新綠地」旁的「東明街123巷」及「興南街64巷6弄」道路,和東新國小東北側的興南街、興中路86巷、興東街,就是「南港舊路」部分的原有道路。興東街南側的「興南宮」土地公,在百年前,也就同樣地庇佑著行旅「南港舊路」的眾子民。時到改制院轄臺北市後,陸續地新闢及拓寬「臺5線」南港路一、二、三段為地區主要道路 ; 新福宮和興南宮之間的「南港舊路」段,被「截彎取直」開闢成新的路線。如此,則完全取代了「南港舊路」原來的交通運能。

圖:南港路最精緻的鄞氏洋式建築裝飾立面 (陳金讚攝 20240320)
圖:南港路一段180號 王氏樓房立面 (陳金讚攝 20240320)

  跨越基隆河對外連接的橋樑,計有最早闢建通車在民國60年9月的「成功橋」 ; 其次,是65年6月間的「成美橋」。第三座竣工通行在66年10月間的「南湖大橋」,並於89年8月,再度擴寬其橋面工程。「環東大道下層橋」於87年11月18日,舉行啟用典禮之後,南港地區的聯外交通,行駛國道三號、五號,更為便捷了。

  「北基鐵路」係由劉銘傳臺灣巡撫,於清光緒17 (1891) 年,興建完成從臺北大稻埕到基隆間新的鐵道 ; 中南街42巷鐵道附近,設有一座簡易車站 註6。地面上行駛的「北基鐵路」,對於南港地區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限制性,絕大多數的區域建設,是必須遷就它 ; 除了車行道路穿越時,必須設有「平交道」燈號管制因應外,其餘的則無他法。

圖:大坑溪東側的南港隧道 (民65建,陳金讚攝20240508)
圖: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陳金讚攝 20240522)

  早年的農業社會,「南港平原」被「北基鐵路」,「一」字劃開成南北兩側,農地與農戶住家,則分布或分散鐵道沿線,彼此「似乎」不受其影響,而安於現況。日治昭和15(1940)年,南港輪胎廠是「南港平原」最早創設的工廠 ; 其前身為「臺灣護膜株式会社」,專製運動鞋、膠鞋及自行車內外胎。戰後,由「臺灣工礦公司」接收,易名為「南港橡膠廠」; 民國48年元月,改組成立「南港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當時是臺灣地區最大的輪胎工廠 註7。昭和18(1943)年,日人宇坪組設「國產軟木工業株式会社」瓶蓋工廠 ; 戰後,民國47年,易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瓶蓋工廠」,當年是臺灣省最大的瓶蓋製造廠 註8。到了民國42及43年間,經由當時的闕山坑鎮長,極力爭取,再相繼設立「聯華公司南港麵粉廠」和「僑泰興麵粉廠」; 上述四大廠址,就是位於鐵道北側與南港路之間,「南港平原」東西向中段的「長條」地帶,形成了南港「現代化」工業區的「雛形」紋理。

  民國45年6月,臺北縣政府公佈實施南港都市計畫,南港「工業區」的發展,已具有基礎 註9。今日,南港享有盛名的「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及「南港軟體工業園區一期」建築群,係於民國49和50年間,即已在設立超大型建設面積的「臺灣肥料公司南港廠 (簡稱臺肥六廠)」與「啟業化工南港廠」舊址上。「臺肥六廠」為一國營生產事業單位,佔地約有37公頃 ; 其廠區範圍是東西約莫於經貿一路、經貿二路間,南北是從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到「南港軟體園區站」東側一帶,以製造生產液氨及尿素肥料為主 註10。「啟業化工南港廠」係配合政府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為發展煉鋼事業與製造肥料原料,是政府列為「重工業」之一的「重責大任」; 其主要的產品是焦炭,副產品有煤氣、雜酥油、萘粉及瀝青等 註11。由於該廠區嚴重空氣污染排放問題,終於在民國76年,遭到政府強制停業處分 註12

圖:南港軟體園區入口意象 (陳金讚攝 20240204)

  在60年代,「南港平原」的西半段,尚可見到「大溶煉皂廠」、「德一鋼鐵廠」、「天南鋼業公司」、「國產水泥公司」、「永和鑄造工廠」、「南隆鋼鐵公司」及「中南紡織廠」等廠家設立。舊有的南港「黑鄉」環保印象,似乎跟這些廠區,是有著絕對的關聯性 註13

  位於「南港平原」北緣沿岸,曾經擁有一種特殊的產業,即是挖掘在地附近的「黏土」,再給予攪拌、朔形,燒製成紅瓦紅磚產品的廠區,是現代臺北都會人遺忘的產業之一。在南港區松河街340號東側,陳海坪先生經營的的「松山磚窯工廠」八卦窯體殘跡,係當今基隆河流域唯一僅存的「歷史建築」價值,益顯重要。磚瓦窯體的發展演變,是先有「包仔窯 (或稱龜仔窯)」,再來是「目仔窯」及「八卦窯」,到現代自動化的「隧道窯」。

圖:松山磚場八卦窯遺跡  ( 陳金讚攝 20191227 )
圖:金裕泰磚廠運土吊橋柱遺跡 (陳金讚攝 20240424)

  依據「臺北州之工場」基隆河下游煉瓦工場一覽資料內容,得知日治大正7 (1918) – 昭和2 (1927) 年之間,「南港平原」裡的東新庄及後山陂庄內,曾擁有「松山製瓦工場」、「櫻田內地瓦工場」、「竹島製瓦工場」、「林製瓦工場」、「大橋瓦工場」、「桑野製瓦工場」、「林瓦製瓦工場」、「李大□機械煉瓦合資会社工場」及「黃煉瓦工場」等九家燒製紅瓦片廠區 註14。此外,創立於昭和9 (1934) 年6月,位在南港舊路93號,曾有2座「目仔窯」的「南港磚瓦製造廠」,其位置恰巧在「啟業化工廠」北側臨河岸邊。其下游興中路底東側,有「金裕泰磚瓦工廠」於民國37年9月,設有「目仔窯」和「八卦窯」各乙座,其跨越基隆河到對岸葫蘆洲挖取黏土,而設置的「三分仔」軌距輕便輸運吊橋水泥柱 (位在右岸23.0 km處),還遺留矗立在北岸邊。再沿著左岸下游,尚有「錦發窯業工廠」目仔窯、「大山磚瓦工廠」、「松山窯業工廠」及「松山磚瓦工廠」二座八卦窯 ; 目前,唯一遺留下的「歷史建築」八卦窯體,是「松山磚瓦工廠」兩座中,陳海坪經營的東側一座。再從民國57年的航照圖中,也可發現「南港平原」最西端,中坡北路與市民大道口東北角處,亦曾有座「松山磚廠」八卦窯區。

  「南港平原」南側的忠孝東路六、七段道路,東西端點為研究院路及中坡南北路 ; 是「北基鐵路」與南港山脈北緣線之間,東西向主要的交通幹道。尤於研究院路到向陽路間,幾乎相互呈現「平行線」狀,區域發展建設,常受限於狹長的空間裡。其東端處,有「中南老街」南北穿越 ; 西端處,亦同樣地巧合,有一「玉成老街」穿過。仔細探索,趣味橫生。

六、從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與鐵路地下化過程,來探索

  民國80年11月11日,基隆河整治計畫 – – 截彎取直工程正式動工興築,該計畫係由臺北市政府報請行政院,於79年9月14日核定實施 ; 可使得基隆河兩岸達到二百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採區段徵收方式,分配土地和興建國宅安置住民的整體開發利用。其工程範圍自南湖大橋至中山橋約有17.4公里 ; 其中分上游南湖大橋至成美橋段,稱「小灣段」長約4.1公里,成美橋到中山橋段,為「大灣段」長約13.3公里 註15。成功橋上游河道,剛好位於「小灣段」整治範圍內。早期的成功路「長壽橋」、「石壁潭」及「小灣河道」地景,因此而消失不見 ;「南港平原」左岸的「牛埔仔」地貌,例如原成功路一段底、「光華新村 (今小灣社宅)」東側,及重陽路北側河岸地,也跟隨著受到極大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90年9月16至18日,「九命怪颱」納莉颱風侵襲臺灣 ; 由於該颱風長時間停留所致,造成北臺灣嚴重水患,累積降雨量高達2,319 mm。基隆河流域下游段沿岸的汐止、內湖、南港及松山等地區,都有遭受少見的災情發生。「南港平原」積水深度,為1 – 1.8公尺 註16

  根據居住南港路二段、向陽路口店家邱明豐先生口述歷史,稱「南港分局附近一帶洪水淹至一個人的身高,約有1.5公尺。」當時,臺北市捷運板南線臺北車站以東地下月臺、軌道和捷運南港機廠,慘遭淹沒 ; 因此,臺鐵及捷運路網系統全面癱瘓,歷時3個月重建完成,才陸續恢復通車。

  回首百年前清光緒17 (1891) 年,劉銘傳臺灣巡撫,曾在「南港平原」地表上,使用工程「手術刀」,東西向「劃」了一道長長的「北基鐵路」刀線傷痕後 ; 從此,「北基鐵路」刀線「深深地」烙印在地表上。歷經了120年之後的民國100年8月,欣見大臺北都會中「南港平原」舊有鐵路兩側地面,重新的被「縫合」整容機會,枕木鐵道線消失不見了 ; 鐵路地下化後,原有鐵道路面,變為寬長的「市民大道」景觀,「大幅改善交通及市容景觀,對於促進區域整體開發、減少環境污染及提升工程技術有莫大助益。註17

  臺北鐵路地下化東延南港工程 (簡稱南港專案) 之規劃興建,自民國87年11月起,至100年8月止,歷經12年餘時間竣工通車 ; 新穎的臺鐵南港地下化車站,係於92年9月起,興工建設。「而南港專案則對建構南港交通轉運中心、擴大南港經貿園區功能,以及發展南港成為東區新副都心等產生關鍵性作用。…本案 (南港專案) 配合辦理臺北捷運隧道共構施工及高鐵南港站先期工程,建構南港地區交通運輸網絡,達成三鐵共站目標。同註17

七、未來遠景想像

  今日,南港行政區總人口數為113,585人 (資料時間2024.05.31) ; 絕大多數居民,是生活在「南港平原」。民國89年,臺北市政府對南港區內,地理鄰近且人文歷史特質相似的行政里集結,運用其里鄰資源和凝聚居民的向心力,將南港區所屬的20個行政里,設立「三重埔」、「新庄仔」、「後山坡」及「中研」四個「次分區」註18 ; 前三個「次分區」,均集中於「南港平原」,是南港的「蛋黃區」。

  俯視近30年來,「南港平原」區域內,當今擁有「台北南港展覽館1、2館」、「南港軟體工業園區一、二期、三期」、「中國信託金融園區」、「南港三鐵共站」、「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及捷運文湖線「南港軟體園區站」、「南港展覽館站」,捷運板南線「昆陽站」和「後山埤站」; 還有社會住宅群「東明社宅甲乙棟」、「小灣社宅」,及興建中的「南港捷運機場社宅」。

  當下,正建設中的「臺肥C2、C3」、「南港生技產業聚落BOT案」、「南港三商特公辦都更案」、「世界明珠 (南港輪胎)」案,及預定開發的「國產實業開發案」、「臺鐵調車場更新案」、「國揚聯開發案」與「臺電第一期開發案」等經濟建設 ; 未來的臺北市「東區門戶」計畫,應是「指日可待」。未來的南港遠景想像,正如南港區公所官網上的期待 – -「(一)串聯發展軸心,塑造國際都會意象。(二)推動都市更新,促進周邊地區再發展。(三)提供便捷運輸,開啟發展先機。(四)環保生態,永續發展。註19

圖: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 (陳金讚攝 20240320)
圖:中國信託金融園區 (陳金讚攝 20240601)
圖:南港車站 (陳金讚攝 20240304)  
圖: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夜貌 (陳金讚攝 20240213)
圖:捷運南港機場社會住宅群 (陳金讚攝 20240508)
圖:LaLaport 建築群 (陳金讚攝 20240601)
八、結語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
相對地,
有用心建設,必定會有好佳績 ;
三百年歲月,
從荒埔草地,到「寸土寸金」寶地 ;
從數十原民,到一十一萬三千餘住民 ;
十八個月,
所見,所聞,所思,所寫…
採集,扒梳,烹調,上菜…
南港經驗,野人獻曝,分享諸君。

  「南港左岸平原」發展紋理,極似「山水交響樂章」五線樂譜狀。從最早造山運動而隆起的「南港山脈」山稜線為底線條 ; 再者,是地表經長時間水流下切,所形成的基隆河道線 ; 第三線,為清光緒13(1887)年,人工打造的「北基鐵路」線 ; 第四條,係日治後期,興築汽車行駛臺北基隆間「南港路一、二、三段 (臺5線)」公路線 ; 末線,就是最後期開通的「忠孝東路六、七段」道路線。各線條間,布滿著「形形色色」及「生命、生活、生機」等多樂符,彼此交響出最美麗的「城市發展」樂章,迴盪於「南港平原」山水間。

  本文試著從時光隧道、地景地貌、舊堡圖、交通、經濟產業、基隆河整治及臺北鐵路地下化建設過程等面向,來加以探索地方發展箇中奧妙,冀望能有較完整地史料論述呈現。

  今日南港的榮景,是拜賜前半世紀以來,全體區民「戮力以赴」打拼的最佳成果 ; 「南港平原」的晚開拓,後建設,也許是「因禍得福」所致,愈是後期開發,愈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善加運用。「長條狀」的區域性發展,亦形成一「獨特」樣貌。未來的下一個半世紀,發展南港成為臺北市「東區新副都心」神聖的目標,勢必能早日到臨。拋棄「黑鄉」舊印象,盛裝迎接「世界明珠」,將是「指日可待」乎。

[ 註 釋 ]
註1
參見 <<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系統>> 網頁
https://nhsrc.boch.gov.tw/SiteDetail?id=20060501000002

註2
參見 翁佳音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出版 民87 )
1654年 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及其附近村落並雞籠島之圖(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簡稱「大臺北古地圖」,彩繪紙本,約為28公分 x 35公分,原藏於荷蘭海牙國家檔案,在日治時期,由臺北帝大的岩生成一教授翻拍重印。

註3
參見 淡水河流域的漢人「開發」/ 「陳賴章」墾照 網頁
http://ci6.lib.ntu.edu.tw/tamsui/subject/subject-3/han_4.html

註4
參見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 / 乾隆17年2月「何周沈」墾批 網頁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86801

註5
參見引用 <<南港誌>> 頁26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6
參見 <<南港區志>> 頁320 ( 南港區公所 出版 民97 )

註7
參見 <<南港誌>> 頁79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8
參見 <<南港誌>> 頁78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9
參見 <<南港誌>> 頁77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10
參見 <<南港誌>> 頁77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11
參見 <<南港誌>> 頁80 ( 南港誌編輯委員會 編印 民74 )

註12
參見 <<南港區志>> 頁287 ( 南港區公所 出版 民97 )

註13
參見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 58年版地形圖 (1/ 1,200 ) >
https://www.historygis.udd.gov.taipei/urban/

註14
參見 <<臺北州の工場>> ( 臺北州內務部 昭和4年12月刊 )

註15
參見 陳金讚 <<內湖傳家寶>> 頁287 ( 內湖文化史工作室 出版 民89 )

註16
參見 <<水利署中文版全球資訊網>> <事件名稱:90年納莉颱風貳-水利署> 網頁
https://web-ws.wra.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Q5L3JlbGZpbGUvMTI4NDEvMzk1MTgvYTU2ZmZhYzAtNjUxZC00NTVmLWIzMWEtZjZhYmIzN2YwOTgwLnBkZg%3D%3D&n=OTDntI3ojonporHpoqjmh4nororloLHlkYoucGRm

註17
摘自 <臺北鐵路地下化東延南港工程竣工紀要> 碑文 ( 交通部 100年8月 )

註18
參見 <<臺北市南港區公所>> 網頁
https://ngdo.gov.taipei/cp.aspx?n=EE473031E1E99A73

註19
參見 <<臺北市南港區公所>> 網頁
https://ngdo.gov.taipei/cp.aspx?n=036139629000EFD9

附註:選錄自《南港地方知識與田野調查叢書:南港特色產業暨水資源永續發展 第三輯》。2024。發行者: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