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豬窟到山水綠-看台北市都市綠洲的再生地景

「山水綠」此一引自唐朝詩人柳宗元「漁翁」詩中「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詞句,已然為「山水綠生態公園」經綠化復育方式再生,做了生態綠地景觀的註腳。

山水綠生態公園的前身是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的一部分,位於南港區東南角與新北市深坑區交界處之山豬窟山谷,掩埋場本體為臺北市第二座標準垃圾衛生掩埋場,佔地面積約65公頃,掩埋區面積30公頃,83年啟用,100年後停止垃圾掩埋作業,30公頃的掩埋區中除保留9公頃進行廢彈簧床、大型廢家具、溝泥溝土等拆解、破碎之回收再利用外,其餘21公頃進行生態復育,設置為公園,於102年10月27日啟用,成為南港區第一大的公園綠地,為南港添注新興的生命力。

山水綠生態公園近年來因應民眾的需要,陸續擴充公園設施,除了環境教育設施,也有石雕廣場、天空廊道、展望台、兒童遊樂設施及遊客服務中心等,加上寬闊的草原與豐富的生態,今已成為適合臺北市民休憩與親子共遊的推薦熱點。

圖:山水綠生態公園入口意象合成圖
山豬窟有山豬出没嗎

進入山水綠生態公園園區後,不久就會看到許多大、小山豬石雕,呼應著當地地名的由來歷史,在地傳說是以前在周邊山谷的低處,因積水聚集成水窪,常有山豬下來飲水,當地因此被稱作「山豬窟谷」,當垃圾掩埋場設置時,便配合谷名,定名為「山豬窟垃圾掩埋場」。而據傳在100年舉辦公園徵求命名時,最高票仍是「山豬窟生態公園」吔,至於後來為何未選用,卻又打造山豬石雕,隨時提醒遊客勿忘山豬,就讓有興趣的人自己來挖掘囉。

垃圾掩埋場變身環保公園

山豬窟垃圾掩埋於99年停止運作後改造為生態公園,可不是件簡單的任務,辦理單位為達成大規模的植栽綠化,必須跨局處克服許多障礙,包含解決山坡地水土保持的問題、改善土壤及挑選適當的植栽等;並為打造出恢復谷地舊有風貌的綠地公園,配合週邊山勢建構分支的溪流系統,接續了原本被截斷的山豬窟溪上游;也搭配運用低度環境衝擊之工法,以築出小區域生態環境。在兼顧自然資源保育,及水土保持的原則下,透過水、陸生植物整合的棲地環境,結合可復育或自行遷移而至的昆蟲、動物,始得以變身為現今之環保公園。

山水綠與綠能政策:沼氣與太陽能發電

山豬窟掩埋場原本即為整場規劃完善、周密的衛生掩埋場,設計之初場內即導入有廢氣集排系統,為加速排除垃圾層內的廢氣,使垃圾層及早安定,掩埋場內設有垂直排氣井,將沼氣接管送至下方的沼氣發電場發電。依台北市垃圾衛生掩埋場資料,山豬窟掩埋場88年成立沼氣發電廠,之前因持續掩埋生垃圾,沼氣含量大,至91年沼氣產量達巔峰約2,536萬立方公尺,產生電力4,058多萬度。之後發電量逐年減少,因沼氣電廠係委外經營,所產生電力轉賣台電,當不敷成本時,必須轉型。至108年年2月,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在園內啟動「能源之丘2.0」,實施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預計年發電量將達到100萬度,每年減少500公噸的二氧化碳量排放,配合沼氣發電,以期實現臺北市成為綠能都市。

山水綠的再生對都市的意義

山水綠生態公園與一般公園不同的是,它負載著環保公園的教育使命,園中有多項垃圾掩埋場內舊有的改造設施,融入公園環境中,也期待讓公園使用者感受到與之前掩埋場完全不同的面貌;既要讓民眾喜愛它的廣寬綠地與俯視南港的遼闊視野,卻也得要呼應寓教於樂的環保議題。當大片櫻花樹和油桐花樹成林,及迄今已誘引多類禽鳥、昆蟲、蝴蝶等動物棲息,山水綠的再生已確立為南港帶來新的活力,21公頃的面積對照臺北市最大公園的25.9公頃大安森林公園,使能期待山水綠生態公園做為南港區的大安森林公園,把南港的特色在此彰顯出來,並藉生態廊道的串聯,成為臺北市連結里山的都市綠洲。

編輯組
編輯組
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