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仔」聚落是大坑溪上游與中游交界處的里山商業聚落,也是「大坑溪兩岸聚落人文踏察」課程中除了大坑溪的:港仔口、腦寮、石槽、灰窯聚落重點外,「棧仔」列為優先重點區執行,踏查研究成果延伸到課程與周邊效能,我們進行第一階段兩個多月的踏察工作,從棧仔聚落的地形地貌簡述,並透過有限的歷史影像、文獻、耆老 (高金珠、林德子、楊換、廖花子) 訪談鋪陳,再由歷史圖資,從日治的臺灣堡圖到1990年代的地形圖,以及航測影像資料,比對整個地貌的演進,了解先民的足跡與聚落聯結、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及地景變遷,社團成員並根據踏察過程中的記錄,與所見所思等內容書寫成文,將成果展定名為《棧仔的前世今生》。
適逢南港社區大學成立20週年,《棧仔的前世今生》主題特展精心規劃了系列的靜態與動態展演活動。靜態展示內容有棧仔年輪(歷史圖資、古道連結)、老照片.新影像、踏查紀錄影片、棧仔聚落地形立體模型、錦山煤礦礦區示意模型等。動態展演活動則有開幕舞臺短劇、耆老座談會、及兩場專題演講。
棧仔落大雨彼一暝
舞臺短劇《棧仔落大雨彼一暝》,劇情以「棧仔」在1977年發生的水災為背景,讓參展來賓對棧仔的前世今生有著具體瞭解。而耆老座談會邀請三位分別來自:棧仔、三層崎、十三分等聚落耆老代表參與座談,分享他們在「棧仔」走動期間所見所聞,透過口述方式分享與會者,也讓與會來賓有雙向問答互動,期能對「棧仔」聚落有更深入瞭解與環境歷史。
棧仔聚落地形立體模型
依據1969年地形圖(2公尺間距等高線)製作立體模型,符合實際的高程比例。並按照當時的實際地形地貌、聚落景況、古道連結等,彩繪佈置於立體模型,真實呈現棧仔聚落當時的地景與居民生活樣貌。錦山煤礦礦區示意模型:1960年代是大坑地區礦業興盛時期,棧仔聚落因為周邊有錦山煤礦,使人口增多且商業繁榮。我們經由實地勘察礦區的遺址、舊時的影像紀錄、以及訪談耆老們所述說的礦區建物與採礦設施,製作錦山煤礦礦區示意模型,展示出當時採礦的景象。
大坑人「棧仔」事
耆老座談《大坑人「棧仔」事》,踏查時訪談耆老述說棧仔聚落過往情境,親身生活的記憶,居民及產業發展。展期活動也邀請幾位耆老到現場,以座談會方式與大家聊一聊「大坑人棧仔事」。
與詩人的對話
系列活動中也規劃了兩場專家學者至成果展現場演講,主題以地域相關及聚落人文踏查研究社課程領域相關內容為主;因此特別邀請定居南港的詩人林煥彰與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丁威仁教授前來演講;並以林煥彰的〈想想……那些年〉和來賓分享南港的生活點滴與創作歷程,及丁威仁的〈我的地誌與史誌書寫〉透過史籍及新詩、地誌編年為範例,分享學員及參與的來賓,獲得盛大且熱烈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