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港社大里山田園社成立之前,舊莊店仔口小田園基地已經耕耘3年,這3年來店仔口開放綠地(原名),從一片濃密行道樹間的無人空地,到現今的各種香草植物與作物的生機盎然,是經過多人之手一起照護起來。店仔口小田園從無到有的耕耘歷程並不容易,首先它不是一開始有強力組織或政府部門有意識的投入資源成立,其二是它成立目的是對於社會是開放性的,人員將來來去去,組織結構較為鬆散且資源少,維持上是相對困難。其三,其成立目的並不是止於一般快樂農園的作用,小田園的有機種植只是一種手段,這之間要如何讓成員理解並一起維持是一種挑戰。
從無到有,生成點子種子
台大城鄉所的碩一學生,進入研究所第一年的一堂必修課,是需進入一個社區進行團隊實作,產生一個主題成果。2018年,黃麗玲教授選定南港區,學生就像小白鼠一樣被灑進社區,分組在社區裡這裡聞聞(文獻蒐集),那裡嗅嗅(田野調查),希望能發想出主題來進行社區實作。若瑜、冠傑、芯牧進入了舊莊里,認為舊莊里邊緣為大坑溪流貫,面對現今的氣候變遷,可能會遇到淹水土石流等災害,認為可以跟社區介紹韌性社區,讓人們平日產生人與人的連結,面對災害時更易互助復原,也於2019年於社區辦理溪流踏查和溪流空間改造工作坊等活動,希望能藉由居住大坑溪附近居民互動,更能了解當地人們的想法。在溪流空間工作坊中,讓居民針對大坑溪沿岸的三個公園茶香公園、理想公園、店仔口公園進行空間改造討論時,居民反映店仔口公園利用度最低。學生們思考店仔口開放綠地是否可空間重新活化,讓附近的社區居民們有互動認識彼此的空間。因此,店仔口開放綠地作為小田園的點子由此而生。
里長的支持與社區大學里山觀念注入
跟小白鼠一樣的學生進入舊莊里之後,張瑞芳里長也無私的協助學生在社區探索與辦理活動,另外已在南港區進行多年田野調查和執行環境教育等活動的南港社區大學,也將資源開放給學生並給予指導。而南港社區大學則協助學生讓店仔口小田園得到教育部小田園經費實施有機農園課程,由社大提供教師進場教學。南港社區大學的潘文彬老師,長期在此區進行田野調查並進行環境教育,發覺店仔口小田園基地位址,正是處於奧山與都市中間的里山區域,能作為山區生態的延伸,此特性適合做為於台北市都會區中推廣里山觀念的據點。
有機小田園經營與永續環境營造
2020年3月,店仔口小田園正式成立招認養人,在此之前,冠傑發揮景觀設計專長,設計了雨水回收系統,由里長出資完成。有機課程由林明淑老師教授,也因為她就是在地人,對於耕耘這塊田園時不僅僅是老師,而是跟學生和認養人一起努力去經營這塊小天地,她額外付出更多的愛,愛家鄉這塊土地,希望能在這個據點上,與大家在這塊土地上共好。
有機田園的種植設施是經過每一學期,在認養人們經營上發現需求,大家一起討論問題所在與一起解決問題。一開始因為是學生實驗性質的產物,里長並不希望種植作物會動用到原公園的土地,所以林老師一開始是採用到腰部的個人植栽箱作為每個認養人的耕作面積,並根據基地形狀,設計出一個棚架,作為爬藤作物的攀爬架,棚架是2020春天由認養人一起搭設出來,夏季時是具遮蔭的造景,垂掛的小黃瓜讓人看了心滿意足,且採收方便,而個人植栽箱也對長者友善無須彎腰施肥翻土,這兩組設施仍使用至今。
其間也根據里山意象做出四個蔬菜種植公區、規劃蜜源植物區,也持續營造永續環境的設施,田園的植栽景色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改造,越來越茂盛賦予生機。在疫情期間,有機課程仍持續進行,在網路上用線上課程,認養人們針對當年的乾旱情形,因而提出採用以色列滴灌設施的概念來做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設施,並在當年得到錫瑠基金會的支持,給予經費請師傅來做小田園的滴灌設施。
學生退場與轉由南港社大社團永續經營
小田園的營運前兩年半靠的是學生從台大到此地的奔波,與各個單位要到資源,經過老師的指導設法將小田園的經營制度完善,希望能讓小田園能將維持當初的理想,開放且穩定永續下去。而學生終究需畢業,2022年,第二期部分留下的學生也只能多協助半學期,其實作為一個開放且具流動性的田園基地,在維持上有其困難,包括營運上的招募認養人、基地經費尋求等等,並非由鬆散沒受過訓練的認養人能自行維持,但認養人在基地的實務執行是確實進行著,黃麗玲教授更是自己曾成為認養人,認真的打掃與澆水等執行值日生工作,接地氣的了解小田園的運行,且願意持續性的給予小田園指導。潘文彬老師從一開始就是做著穿針引線的工作維持小田園的運行,林明淑老師與劉貴嬌老師實質經營。經過一陣時間尋找解決方案為,南港社大協助小田園認養人成為南港社大的社團,作為小田園強大的靠山,希望都會區這個難得的開放性田園基地能永續下去。
在2023年3月,南港社大里山田園社正式成立,承擔店仔口小田園的延續,想做到的就是,尋找更多人用共好的心來凝聚與維持店仔口小田園,讓小田園能肩負從韌性社區中人與人連結的任務,並推廣里山的概念,讓人們能永續的與地球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