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音新聞製作—Peopo公民記者培力

圖: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距離2024年3月9日,生活還在探索之中,想要找個有紀錄的事情來做,現代人的手機,幾乎整合周遭一切生活的最佳工具,配合還有臉書、IG、line群,都是發抒激勵、分享的園地,若再搭配點報導有意義的事情,ㄟ~關懷地方新聞,漸漸的我就向這個區塊靠攏。

  搜尋了一下南港社大簡介,12週的課小而美,對於嘗試新鮮事物的我,似頗為恰當,而且一開始我也怕會有許多作業、綁住假日休閒,或是沒有記者的基礎修持…,考慮好多有所遲疑,但這一切都在第一堂課,被認真的淑敏老師給迎刃而解。

  老師請同學都上來自我介紹,而且她還盯著錄影,讓每個人猶如主角般受訪,認真同學的侃侃而談,一個個的交流,不容你退縮。就這樣,老師解說構圖的黃金比例,遠、中、近、特,一步步拍攝的技巧,再有起(開頭主張)、承(佐證說明)、轉(換個觀點)、合(做出結論),不知不覺,也特有感覺。好快,竟然下課囉,我知道,日子又回到學生時代,不再是耆老渾沌度估的無聊時刻了。

  基礎操作略有所悟之後,老師在第三、四週邀請曾慧敏講師來跟我們講解拍攝主題的企劃案例,融合我們剪映軟體工具的使用,看到人家公民記者實戰的應用,眼界為之一開。我記得她是以水水萃湖生態永續為例,教導影片過音與環境音融合以建立真實感,而且訪談報導還出現意外的收穫,活靈活現豐富了影片中更多元的內容。

  之後的旁白錄製,每個人的咬字、發音的口語化嘴角上揚,簡直就是自己上場當聲音演員,想到「狗仔佮猴仔」繞口令、「八百標兵 奔北坡 炮兵並排 北邊跑 炮兵怕把 標兵碰 標兵怕碰 炮兵泡」,唸起來趣味橫生,也讓我們知道阿嬤的飛柔若變成台語灰爐,會有多不解的誤會發生。

  五、六週老師又請到專業的公民獨立記者朱淑娟來教導實務經營,如何報導議題,訪綱的製作與報導方式,簡潔的文采;天吶,原來記者必須更多的專業,報導前要深入了解議題做功課,訪談要基於事實評論,不涉人身攻擊,而且手腕要靈活,連開拓人脈遞一張小名片,都是未來拉近距離廣結人緣的好方法。最讓我佩服的是,她提到提高採訪效率的方法,想問的問題先準備好,非問到不可的,當場舉手發問。這使我想到,常常會議講述過後,問現場觀眾有沒提問的時候,大家啞口無言,原來要做獨立報導的記者更是不可輕忽。

  這裡我提一下我的社大公民週的初體驗,那一場人文共學,主題是–在地文化的永續生活,看到淑敏老師出現,我心便開展起來,不再扭扭捏捏,勇敢的拍、並做紀錄,隨著三位專家清大丁威仁教授、魚籃文化創辦陳美華的解說,整個心緒熱血沸騰,會後還敢跟瓶蓋工廠古昀仙副理要名片,雖仍沒跨出訪談那一步,但也有一小步,因為我就是用這次的報導短片,上傳Peopo公民新聞,目前還得到三千六百多的瀏覽,在我而言,還真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再把話題拉回後幾週,由於我們也認真繳短片作業,常常會得到老師的巧克力與肯定的鼓勵,雖一個個點名上台分享,也都自在台風。就如淑敏老師所說的,〝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需要開始才能很厲害〞,〝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聽講,實際操作才能讓知識得以深化。透過親身實踐,才能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能力,熟能生巧〞,哇,這些都經典名句,不奉行怎行。經過老師嚴選(嚴厲篩選),我們同學的程度不斷精銳盡出,像哈柏—南港公園新亮點、tuma—花壇鄉的母親花開了,Nicole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報導,還有好多令人羨慕的影音報導,真的一句話—-長知識了。

  最後,似乎該總結一下,希望有一天我也會製作出像前輩郭寶兄的台語報導尪公出巡,那麼流暢且地方特色。或是像tuma同學期末Peopo發表—南港社大影像新聞編輯製作,那樣用心整合的內容。當然啦,我也不可忘記淑敏老師說的,〝公民新聞的意義在於將新聞生產的權力直接交給公民,打破新聞專業者的資訊壟斷〞,這才是我學會製作公民新聞最須努力的目標。

圖:老師下達操作指令,同學循序漸進
圖:大夥認真聚焦,老師自拍讀稿的技巧
圖:老師點名上台發表意見,互相觀摩
圖:認真做作業,時不時會收到甜蜜小禮
圖:三位講師(陳淑敏、曾慧敏、朱淑娟)與我們課後留影,讚啦~
連文財
連文財
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