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踏察訪談活動對我是一種新的接觸,今日再度踏進舊莊街,希望能讓我更了解舊莊「棧仔」的歷史與地形地貌。
課程首先要準備:資料蒐集分析、定位觀察、攝影、記錄、溝通討論、提出問題、觀察地形地貌、探索古道、溪流踏察、耆老訪談,之後再製作成簡報及地圖模型、文章……等發表,這是一種結合多樣化的特色課程。
除了以口述歷史方法敘述農村聚落文化,及早期礦場的風貌,讓大家一起感受以前農村聚落的故事與生活文化,同時也能訓練我們本身的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是很有成就感及新的體驗。
「棧仔」位於舊莊街二段大坑溪與灰窯溪匯流處,曾經是三分車道沿大坑溪必須經過之地,為大坑溪上游的重要商業聚落。當時煤礦和灰石礦業興盛,因此有許多從外地遷移到棧仔定居的新住民,也許在當時人們的想法只是暫時到棧仔採礦謀生,為了外出或遠行打拼的需要而移居此地。
棧仔住民主要為從事採礦或務農,當時繁榮景象時雜貨店、剃頭店、碾米廠、飲食店……形成一個熱鬧繁榮的據點。南港大坑錦山煤礦,其座落於舊莊街二段300巷內。從棧仔聚落上灰窯古道入口處之土地公廟「大份福德宮」沿溪上行,從土地公廟到礦場需走約八百公尺的狹長小徑,沿路有一處廢棄的簡易水廠,民國64年(1975年)興建,以方便舊莊街二段225巷以下居民用水,此一淨水廠已關閉多年,現成為廢墟。一旁有一戶廖姓住戶居住,原址為錦山煤礦洗煤場。
經過水廠後,有一座簡易便橋,過橋後直行往柴橋坑古道,古道口有一片竹林,其後方為大坑地區的伐木工人潘木火的住處。由於當年礦業與木炭窯業發達,因此木材多以相思木為主;相思木可充三分鐵道的枕木和礦坑道內的拱架,及燒製木炭的木材。
錦山煤礦已經封坑多年,於1971年停產,目前礦場的土地是白家所有,種植香蕉和菜園。坑口早已塌陷不見蹤跡,僅存一座變電所和捲揚機基座遺跡。
在描述煤礦區時,大部分都是以圖片、照片或地圖呈現,這次(註一)我就以錦山煤礦礦區示意模型來呈現當年礦區的景象。
模型製作有礦坑口、天車間、台車、索道、木製房、石屋……等,年長者看到立體模型圖時,能夠讓他們回憶起當時在礦區的點點滴滴,也能讓年輕人比較了解阿公阿嬤他們居住的房子及當時工作的環境。
嗶嗶嗶……刺耳的哨聲響起,運煤的三分車快速的飛駛來,往回礦區的空車及路人必須快快閃躲……。
往日的影像又一幕幕有如台車般快速的在腦海中浮現出記憶中的年代。
註一:聚落人文踏察研究社2023年執行「棧仔的前世今生」主題特展,呈現我們在棧仔聚落兩個月時間的踏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