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蓬 彬 老師
社團法人臺灣美術協會理事長 /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講師
楔子
首先直接談談我們課程設計面向的創新做法與實際成效,我的課叫做「跨校油畫寫生」(圖一),也就是說他不是只有南港社大單獨上課,我們從105年就開始,曾經最多的時候到三個學校,包含跨市到淡水,平常大概就是有南港、中正兩個學校。然後到了107-109就有跟新竹科學城社大、宜蘭羅東社大等校的交流(活動均包含本校藝術學群其他課程),這些都是課程之外去增加的部分。
從古哲、舊約、老莊到葉子
在跨領域共學部分,我們這個課程,除了參與的四分溪淨溪及節慶活動,然後延伸到大坑溪等等活動,甚至到後續的美學論壇,在我們這個課程都可以參與到。另外,南港社大有位全國最知名的環境教育老師叫做潘文彬,他常常派功課給我。例如在108年之後,我們就有一個專題,設計出「葉子好好玩」這個講座;111年時又有「從一片葉子談起-藝術的美學思考」的專題,這是讓我們平常單純教畫畫的課程,多一點深度融入的東西。除了融入環境教育,還可以從古希臘的哲學、舊約聖經故事裡面去探討,甚至於包含我們中國哲學裡的老莊。
至於教材教法面向的創新做法與實際成果,每週上課場域更換,除繪畫知識及技法需同步學習透視學、色彩學、構圖學等,並體驗台北城市之美,例如:孔廟的主題著重古建築與人文氛圍(圖二)、南港公園則是體驗埤塘與郊山情境(圖三)、西本願寺的場域就有了宗教與歷史思索(圖四)、到了松菸文化園區就感受到懷舊與新創體驗(圖五)…等。
體驗藝能競技,體驗藝術創生
上過我課的都知道,包含新、舊生都常鼓勵他們去參加比賽,近年來也有了好的成績。例如在109年,我們的同學獲得全國性比賽「臺灣美術獎」的優選,今年112年「臺灣美術獎」的佳作,也有我們這個班級的同學。
班級經營面向的創新做法與實際成果,課程不是一個單課,我們要延伸學習,所以有活動,尤其學校配合的活動,我們儘量都會請他們參與,比如說跨縣市跨校的寫生活動,然後歷次美學論壇,或是參加成果展,或者是參加專題講座等等。然後第二個部分就是成果發表,我們有一些校外的聯展設計,比如說109年【中南正港-台北寫生聯展】(南港與中正2校)、110年【南中港正-台北寫生聯展】(南港與中正2校)、111年【孟夏薰風賞畫時-油畫聯展】(南港、內湖與中正3校),不同學校在一起,共同在天母 SOGO 展覽場去發表作品,倡議出藝術創生的雛型。
107年通過的「社區大學發展條例」裡面,開始談到了-地方創生,所以在松菸文化園區、華山文化園區,這類的園區去寫生,同學們也可以多一點接觸文創產業。我們藝術也可以試著創生一下,只是在現實上社區大學的角色,並不容易做,能提供的就是讓他們去體驗。譬如說我們107-111年世貿一館,臺灣藝術博覽會會裡面,當場也有也有藝術拍賣,然後108年、109年,中時藝博的春、秋季兩個拍賣會,除了讓他們可以去看到當代藝術家很多作品,也認識了藝術市場營運的形式。
美學論壇深化課程、啟動反思
這個就要特別感謝學校每年安排的美學論壇,美學論壇大概從100年開始第一屆,只有這一屆沒有出版品,這個是單一一個課程,就一個生活藝能類的課程,討論怎麼樣去做學術深化;到第二屆,「南港之美-當畫家遇到畫家」,這是一場校外的專業畫家、社區大學的畫家老師,還有讓同學自己成為畫家一起來研討;美術類課程的班級也在這次,有了跨班級的共同參與;第三屆「真愛相隨-社區美學的深耕」,這個題目就是要談公民美學,公民美學的討論回到了社區營造的角度去看,論述社區的美學到底是要怎麼形成。
公民美學第一個要考量可能是「歷史的形式」,所以我們很多的過去的東西要回溯。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自然環境的特色」,從這裡面去找,另外一個就是「空間自明性」,這個有點像設計他們在用於城市設計營造,當時在談公民美學就是在講這個。我們在繪畫上,就不是去設計東西,而是我們用圖像,導進一個空間自明性,你從這裡面可能有特殊的情感,或由你自己的觀點去表達。最後達到一個就是「視覺舒適度」,感覺看上去一切都很開心、很美好的階段。
第四屆「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課程的對話」,大家一定還印象深刻,我們就是從那時候才開始撞擊出來後來的「南港傳奇」;第五屆「社大一家親-跨市五校寫生聯誼」,擴大交流視野、課程深化;第六屆:「南港-大坑溪畔的美學論壇」(融入式教學-與環境教育課程跨領域教學)、第七屆:「跨市雙校環境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與淡水社大跨校及跨領域共學)、第八屆:「跨域共學-焦點座談會」(與新竹科學城社大相互移地寫生交流共學)、第九屆:「台北視角-跨界創作進行曲」(臺灣美術協會、新竹科學城社大、宜蘭羅東社大,跨域寫生與工作坊方式交流對話)、第十屆:「疫情下的美學教育新模式」(配合社大「就是i畫話」FB的活動接力-陪你畫話100天)、第十一屆:「凝視南港-看見不一樣的畫」(回歸教育本位思考的美學辯證與論述)。
到了111年第十二屆:「大疫年代下的美學論壇」(後疫情時代社區美學課程的思考),關注到在後疫情時代課程的發展方向,內容從薄伽丘當時14世紀的《十日談》談起,2020年紐約時報的《大疫年代十日談》等。還有參與我們在當年社區營造論壇中,發表正規醫療之外的社會處方中的藝術處方,其中行動篇就是以此基礎發展出來。
結語
其實我上課很簡單,但是務求精實有效,每次講解、示範、討論及實作併進,以完整學院基礎教法及著重社區大學最重視的經驗知識之融入式教學,讓新生及舊生均能適應並有收穫的美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