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地方的美學行動

楊 貴 榮 老師
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藝術領域講師

  我從2017年的時候來到南港社大,「素描科學面」是我初始開設的課程,剛開始對社大課程的教學想像,像傳言所說的,輕鬆學習不要太嚴肅,大家能夠畫的開心,畫的出來,然後玩的愉快就好,可是…

連結地方記憶與地景變化的課程設計

  可是後來我發現2017年之後,我開設的課程從最基礎的黑白到彩色,從校內一直走到校外,這部分的變化,都是在社大裡面所學習到而有所成長的部分,因為在南港社大裡有很多的公民週活動、多面向的學術論壇,還有美學論壇裡面所規劃出來的專案所致。

  進入社大後,參加了許多社大所召開的美學論壇研討會,這些美學論壇的研討會裡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談到一個「南港的天際線」這個部分,嚐試把這「天際線」的部分融入課程中,剛開始我在課程設計的時候,一樣是從畫畫的基礎開始,不管是色彩學,透視這些都會先在課程,介紹這些基本的技法,然後才把「天際線」這思維帶進來;學員開始學習一般的基礎技能,要建立好基礎技能,才有餘力去作適當的安排,結合社大的學術論壇,畫下宜居城市這些的主題。於是我的課程開始跟社大的專題做接軌的時候,忽然發現我所引進的東西,不只是我讓我的學生看到有更多的面向,除了基本技能的奠基外,又多了「質」的提昇;我也不是南港人,我初來南港社大上課的時候,我只知道教給學員的東西,只是基礎畫畫的技能,我覺得學員不應只是停留在基礎技能的培訓而己,可以再加上「美」的提昇,這對學員學習上是必需要的。

  我個人很喜歡出去寫生,去記錄一些東西,所以我慢慢的跟社大這邊做結合,去做這些的記錄,我也跟社大課程的公民週議題配合在一起,社大策劃的一系列議題和內容,是有連續和延續性的內涵在裡面。先有了專題的核心主軸方向,再透過座談和研討會方式,與外聘的專家學者和大家,共同討論建構計畫,我們就是支援配合這些核心主題和政策,再融入到平常的課程裡面。寫生畫畫是基本繪畫的基本技巧訓練,跟我的對象可能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只要看起來有代表性,畫起來漂亮就好,現在我懂得如何與在地結合在一起了,比如說我現在要畫南港某個街景,中南街也好,或者是南港新的建築也好,與這些的演變的過程連結之後,就可以把這個對象,放到我的教學的主題裡面來看,讓學員學到了畫畫技能,也同時可鏈結在地的一些內涵。

  我很喜歡讓班上的學員,來參加像這樣安排的公民週課程,帶著學員出去走,我們從校內走到校外,開始去記錄這些東西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對他們的在地的一些的印象是熟悉的,常聽學員開口說;老師,我從來沒有覺得這個街景、或那個街道是可以畫畫的,是有記錄的價值在;所以,我們決定該從校門口出發,走入社區,做在地的寫生和記錄;先會帶著學員在當地做觀察,如何把我們所學的基本繪畫技法發揮出來?學員能夠下筆了,自然地,在地同學就會談起她們在此成長的經歷,也常常有附近的居民過來一起互動,很容易的就與在地鏈結起來,這樣的畫畫,總會產生一些橫向的延伸擴展,這些演變,很能引動學員對在地的關懷,也讓我們的學員多認識一下南港。

圖:藉繪畫的角度讓閱讀城市變成有趣
疫情造就教材教法的創新改變

  在教材教法面向,因為2021年迄今,這一段時間遇到疫情,許多社大都經歷過停課,許多課程面臨斷炊的問題,但此時線上直播的數位課程,應運而生。在這當中,我很好奇的一件事情,就是像手繪一般的這種課程,手把手的學習模式課程,我要如何在數位平臺上面去教?說真的,也好奇去聯想到跳舞或是體能等課程在線上怎麼教?當時我真的覺得是一件很特別、很弔詭的事情,然後我也嚐試著去思考,去嚐試。所幸社大的資訊教師,也把數位課程的這些技能拿出來,請教師透過網路方式來實施數位增能的研習課程,為了課程能繼續進行,學員繼續學習,這些電腦設備、數位器材,甚至軟體的操作運用,老師該怎麼教,學生又該怎麼學,這是我覺得一個很好思考激發和技能成長的一個過程。

  所以在疫情這兩三年之間,其實我對資訊應用,從普通的筆電換到電競筆電,同時也不斷在再添購挑選適合的數位器材,疫情演變起起落落,不管是要實體上課,或線上學習的都行,只要利用網際網路就可把學員連在一起的。所以,到現在疫情緩解,仍可以保持同時做現場教學,也可以做線上的直播,甚至做同步錄影,再把整個課程的授課內容做錄影~然後分享給學員課後複習或運用,所以這是我們在教材製作上面的一個蛻變。
我們學員大部份是45歲以上,有點年長,看手機或平板電腦,對三C的運用有點不熟悉不會使用,而且對眼睛是吃力的;又他們擔心害怕說來學校上課容易染疫,會把疫情帶回去傳給家人,所以他們通常會要求線上教學,因為他覺得比較安全,可以在線上上課,就不容易會想中斷學習;另外,由於課後會將錄影資料上傳,分享整個上課過程的錄影,學員是可重覆觀看運用,來加深學習成效。

借力使力的跨領域課程聯結

  繪畫在社大是歸類為藝能課程,課程要單靠老師達到「跨領域」,是難度很高的,若是結合社大美學論壇,公民週講座與研討會這些的活動,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稱之為借力使力,我本身的專長只是繪畫而己,可是為什麼要「跨領域」呢?因為社大在規劃課程有很多面向,有著很多不同的主題,都是我們南港在地的元素和內涵,是社大的核心課程,也是社大想要努力建構的在地資源,我並沒有這些基礎的狀況之下,其實我覺得搭配著社大的公民週課程,對我自己的課程非常有幫助,而且很適合讓學員的視野打開來,學員看到的東西,不再只是畫畫,對學員、課程及社大等方面都能獲得幫助,共創三嬴。

  藝能課程給人一種「才藝補習班」的感覺,只要讓學員開心學習,讓學員可以滿足學習成就,這樣招生會比較容易。是的,很有可能,可是我更希望學員能夠透過課程看到,南港地區的演變,可是南港這些的演變,又對他有什麼影響?他只覺得台北流行音樂蓋起來了,開幕了,旁邊大樓預售屋,一坪從100萬到140萬了;闕家古厝要拆掉、還是要拆?這些的演變跟大家又有何種關聯?

  常常我們出去寫生的時候,就會碰到當地的耆老或長輩,像闕家古厝的嫡系子孫,就來跟我們聊天講述以往的故事,以前從南港展覽館,一直到北流這邊,都是他家的土地,中間如何被土地徵收,在南港開了第一戲院又關了,說著闕家的許多故事;也因為碰到闕家的子孩,然後我向社大潘文彬老師講益,他也告訴我很多的資訊。因為如此,不知不覺中,我也對南港吸收了很多見聞,也希望學員能夠一樣擴展視野,來瞭解自己所居住、求學的南港,豐厚了見聞,自然就能畫出不一樣的畫,這就是我借力使力的一個方式。

串連閱讀、寫詩與畫畫的跨領域共學

  有一次公民週論壇的時候,社大安排了一次「跨領域」研討會,將閱讀跟寫詩,跟繪畫課程放在同一次的研討會中,這個跨領域的連結,是我覺得很棒的一次經驗。導入閱讀效果很神奇,應該有人會像我一樣,不論是松山療養院或者瓶蓋工廠,看到圖像時,無法讓不相關的人在心裡產生太多感動!但透過了相關南港的詩詞文獻導引,在此過程中,提高了時間介入的程度,有了舊與新的鏈結,即便學員對於陌生的南港舊建築,沒有直接相關的回憶,卻也能感受到類似「溫度」的東西,讓大家看到了城市舊面貌所展現的「文學之美」。

  在公民週論壇尚未來臨前,上課的時候,就先安排學員自行挑選南港所知名熟悉的幾個景點或有特色的地方,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所在意或喜歡的點來構思一幅畫,整理出自己對南港的最深的記憶,不管你是新移民的,還是在地人,一定有你在意或喜歡的一部分,把它找出來,並畫出來。

  到公民週研討會的時候,南港社大安排的一個很棒的國文老師,她先把南港的一些的詩詞歌賦,介紹給大家,之後她用很簡單的四句的模式,來教大家怎麼寫詩,讓學員去創作出一首一首的小詩,又將新詩與原來的畫作結合在一起,在將作品創作呈現出來時,相信學員可以感受到人生某些經驗被滿足了,獲得幸福感與提升自我價值。

學員的詩畫創作,將新詩與畫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