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教學精進與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下)

張 德 永 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 /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

  生活藝能的課程剛開始在社大裡面,被貶得最厲害,理由就是跟坊間的一樣,確實這個部分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因為畢竟現在的社大還是得到政府的一些專案的補助等等,比較強調這個生活藝能的多元的部分,可能會跟一般坊間的社區所開的課程是很相似的,但是我回到一件事情上來看生活藝能課程,當初所談的概念裡面,不要忘記,這些原來的想法,在你課程設計、你的教學裡面,其實有很多創意的思考,可以把那些重點凸顯出來,比如說第一個,他強調的是培養基本的關鍵的能力、生活中的能力、動手做DIY的基本的能力,你具不具備,比如說你家的燈泡壞了、馬桶壞了,你可不可以修?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你連判斷能力都沒有,那這個就是我們要去學的。所以這個基本的關鍵能力這件事情,比如說我跟最近跟我的朋友說,最近這個頭皮屑很多,不曉得怎麼辦,他說洗髮精應該要買那一種的,比如說是這樣的概念,他也說什麼無矽靈的是嗎,凡諸如此類的,我們沒有概念,也沒有知識,然後也不知道怎麼應用,可是社大是可以討論的,很多討論的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基本的關鍵能力,可以判斷消費的常識,你看到那個一個產品有沒有基本的判斷的能力。我們發現到社大之後,你的生活能力才真要提升,因為有太多東西是你的生活中發生的,你在使用,在食衣住行這些知識要怎麼利用,我覺得基本關鍵能力,如果你能夠把它凸顯出來,這個就是社區大學裡面的實用的部分。

  比如說我們現在手工皂最多,因為我現在用的幾乎都是用手工皂,沒有在用一般的肥皂,所以這個部分就是當時在社大發展出來的,這些背後的理念,環保的理念、DIY的理念等等,都不用說了,他要引領社會價值,重塑生活的型態。主要的一個目的是,其實這裡面我這邊簡單來說,就是黃武雄教授他們就提出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跟資本主義的控制做一個對抗,對抗可能太強烈了一點,做不同的思考,因為我們什麼東西就是大量的、就是最好的,比如說醋好了,我們可能用某一家什麼研的,工開頭的那個字,那個醋最多,大家都這樣用就沒問題,可是事實上,這些醋理面含有一些什麼化學成分在裡面?我們現在用的茶葉也是什麼天開頭的,變成茶粉是不是夠健康?有的時候茶粉裡面添加很多化學的成分,所以怎麼樣的茶葉才是健康的,才是比較沒有農藥的毒品危害?等等。很多東西在DIY過程裡面,你就要去思考,怎麼樣避免資本主義大量商品化之後,我們的思考就剩消費,其他沒有了,因為我們被大量的商品跟資本家背後的那些影響到了。所以我們的生活藝能課程,就是要回到人,剛剛一直在強調人本,你有你的價值思考,你有你的批判思考、判斷的能力去改變,所以這個就是生活藝能課程裡面,我覺得我們要把它找回來的部分。一般來講,我們看課程名稱上要教的那些課,生活藝能就只能長這樣而已,難道能夠看出他背後的深刻的價值嗎,很難,哪裡可以看得出來,我也看不出來,所以所有人看當然就說生活藝能,但是這樣怎麼呈現,我也必須說,這也考驗了大家,你怎麼樣把你的生活藝能課程裡面的學習,把這些理念能夠闡述出來,這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

  社大課程過去在課程審查的時候,也有出現過像生活藝能課程、學術課程、社團課程,怎麼樣去區別他是不是哪一類的課程,當初來講我們有針對這些課程,比如生活藝能課程,可能比較不鼓勵是證照的;譬如說學術性課程比較強調的是跨科整合、知識的深度,跟進階等等,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都算,然後在名稱上面跟生活藝能課程一個最大的差異是,他有進階跟整合;再過來是社團類課程的話,剛剛有強調自主學習、問題切入等等,還有比如說有沒有成立一個社團,訂有辦法然後自己來決定學習等等。從這些名稱來看,當然他是籠統的概念,就是說看這些課程的時候,如果你能看出這三類課程,可是事實上這三類課程是不是絕對的劃分,我剛開始已經講的沒有必然非要這樣不可。所以社大有一段時間,最近一直都還會去強調這件事情,就是三類課程分開來之後,我們還是希望強調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私領域到公領域的一個發展。所以常常講很多,可能生活的價值觀改變,都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如手工皂普遍,推展出去很多天然的食品、有機的食品,對於生活價值觀的影響;然後學術性課程也要生活化;然後再過來,社團的課程要社群化等等。所以它基本上是一種融合,是一種創新。這樣說起來的話,社區大學的三大類課程的存在,我的概念應該是這樣,沒有一門課程是可以直接切成學術、社團、生活藝能,把它絕對分開來的,而是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學術、社團、生活藝能課程的三種成分,只是佔的比例高低不一樣。佔的比例高的我就把它分到那一邊去,可是並不代表他沒有另外兩個元素,所以這樣的話你就不會覺得說,課程分類好像就是為什麼這樣子截然劃分,也不是很合理。我覺得如果大家可以理解我的意思,其實我們的解釋就是這樣,我偏理論,還是偏社團行動,還是偏DIY實作,哪一個課程不是含這這三個成份,有蠻多情況是這樣子的,如果理解這件事情的話,就不會受到這三大類課程的意識型態的控制。所以任何一個教授說,或者是委員說,你的生活藝能課程為什麼那麼多,那到底哪裡不好,你要說出道理來。

  接著課程的部分,我一開始就講了,學術、社團、生活藝能課程,三類、兩類、十類,共十五類,好像就變成一致化,所以我們覺得那樣的一個所謂的,或者是學術、社團、生活藝能的分類,他就可能比較籠統,我們就回到一個東西,就是社區大學是要發展「學程」,我這邊可以括號「學群」,為什麼,因為學程是在非正規課程認證的時候,本來是單科的認證,發展到學程的認證,而這個學程認證,跟大學裡面所講的那些學程的概念是比較接近的,20學分或30學分一個學程,後來我們社區大學發展條例通過之後,裡面的第11條訂了一個叫做「學習證書發給準則」,依據發給準則就另外發佈了一個行政命令,我們現在各縣市幾乎有在推一個叫做社區大學學習證書發給準則裡面,根據來訂社區大學學習成就的認證辦法,所以這個辦法裡面,就會把這個叫做學群,然後到領域,它的名稱叫學群跟領域,16學分是學群,32學分是領域,所以又出現學群,又出現學程,又出現領域,不管他怎麼樣的分,我想各位要瞭解一件事情就是說社區大學開始把學習的東西組織化、知識統整化,開始去發展說,是不是這樣可以讓一個人的能力知識更完整。你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從個人學習的角度來看,就是讓你的學習更有系統、更有組織,但是就社大的發展來看,他可能就是社大的特色是什麼,我南港社大要發展藝術領域的,我南港社大要發展地方學的,那到底我這個領域的知識是什麼?主要知識內涵是什麼?有沒有相關的科目的老師能夠整合在一起,做我們的教學研究跟課程的研發?所以這個就是我講的學程概念,去發展的組織系統,改變社大特色,把相關的學科老師做交流學習。

  再過來就是建立社大永續發展的基礎,鼓勵社大學員培養核心能力,提升課程教學的品質。這個核心能力在哪裡,我修過這些課程之後,我是不是在能力上能夠提升,素養上能夠提升,知識、技能、形象上能夠提升。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說學程,或者是學群,或者是領域的發展的概念,最基本的概念是三個科目合起來可能叫做一個學群,然後一兩個學群合起來叫做學程,所以學程是最高的,但是現在那個社區大學學習成就辦法出來以後,16個學分叫學群,32個學分叫做領域。如果是16個學分,也就是說學群,現在用學群來看好了,是不是等於幾個科目合起來叫學群,幾個學群合起來叫領域,兩個都要就16個學分加16個學分等。現在這樣的概念,就是把知識開始慢慢統整化,我覺得它有這樣的問題在裡面,不管發展學群、學程,或者是領域,大概是希望能夠達到這些目的,也讓大家思考一下這樣的想法,橫軸是單科的,因為我當初的概念是把學程放在縱軸,學程是比較高的,現在這個沒有統一定義,就變成各有各個說法,當然有人說在學群,還有另外一個就是現在大學、技職院校、系所學群,他是很多科系合起來叫學群,等於這個學群叫學門,比較大的範圍在學門,所以不管它怎麼樣的一個定位、名稱,基本上要理解一件事情,就是說剛剛我講的幾個目的,是不是單一的知識,或是要跨科的整合跟學習,這個概念讓大家瞭解。

  在我們社大剛剛有提到,我們10週年的時候,其實臺北市教育局也有出版社大的專輯,把我們社大發展歷年的特色整合出12類,都有這些名稱,而這些名稱也反映了我們社大課程的特性跟多元性,主要的部分像這個區塊裡面,像社區營造、弱勢關懷、公共參與、志願服務,這個都比較接近,我們現在講突破性的時候,大概不外乎是這些東西。像環保的議題,現在也非常的重要,不管是從個人、從社區的角度出發,社區大學的課程都有這些多元的一個特性。剛剛講的,臺北市社區大學分類,目前已經變成目前學術類、社團類、生活藝能類這樣的,而且它也變成了幾乎是,我剛剛說的,因為電腦學科系統,同一套pcakage套裝的,很多學校都採行,所以分類幾乎都是這樣,可是需要瞭解一件事情,就是說分類的目的,剛剛講好多、好多分類,單科的、跨領域的、學術、社團、生活藝能的,然後還有學群的、學程的、領域的,不管他怎麼分類,基本上分類,我們要跳脫他的分類,好像只是唯一的標準,不對,以這個分類來講,當初的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選課。

  老實講,以學生來講,他選課不會說電腦是屬於人文,還是屬於社會,還是自然科學。這個就跟醫院要去掛號一樣,我生這病要掛什麼科,我不曉得要掛什麼科,所以對那個學生來講,他最簡單的是這個東西,他不會說他是屬於那個分類,比較少去看這兩個東西。可是我之前有過一個問題,就說我想要學瑜伽,瑜伽應該分在哪裡,「運動舞蹈」、「養生保健」兩個答案都有,有人說分這裡,有人說分那裡,都沒差,反正我找得到那間瑜伽教室,進去就好,哪一個老師教,只要讓我學習的目的達到。我就開玩笑說,年輕的會說他是「運動舞蹈」,稍微中年以上、年長一點,他叫做「養生保健」,好像有一點道理,就是說到了大概階段的時候,他不會說我要來運動,我不是為了美,我是為了養生;年輕的是說我為了美,運動可以保持血管、皮膚、什麼的,所以你這裡面就看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是一個使用者,你是一個一般民眾,你選課的時候你怎麼選,很有意思,就是在這裡,你怎麼去判斷那個東西是要到哪裡去選,方便就好,沒有差別,殊途同歸,最後選的都一樣。但是社大老師你的挑戰就來了,他來的目的是要保健,這個來的目的是要運動、強健體力,確實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挑戰。我們現在教樂齡一樣,我們樂齡課的老師,你不能隨便的那個來、來、來,可以強化什麼東西,到最後發現糟糕了,這邊受傷了、脫臼了、骨折了,這種事情在樂齡裡面出現比例會很高,所以他沒辦法用運動舞蹈的強度來處理。所以我想太多案例在說明分類這件事情,是你走實用性,還是要走社大特色、在地特性等,所以分類這件事情是活的,絕對不是只有一種標準,但是在某一種框架之下,某一種條件之下,也許你只能這樣處理,可是要知道一件事情,永遠沒有都是停在那邊只有一種概念的,所以我也是讓大家思考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所以課程在很多不同的社大,有自己的分類,有些東西我之前有講過,就是根據不同的社大,可以設計不同的學程或課程的類別,所以我後來在談,我們要打破這個類別的概念,如果用現在的分類,是這三種分類,因為我們剛講社大特色要推展,比如說客家文化、或者推展社區、或者強調養生保健、或是環境的學程,我的設計就會是這樣,如果從民生來看,比如說剛講的,所以它的分類就是交叉分類,這個交叉分類概念是,這是一種活的概念,這種概念是不是只有一種,答案也不是,因為有很多科目放進來,我只是舉例而已。所以基本上我們叫活化運用。再強調一下,我想我們的人生也像這樣,像登山一樣,你什麼時候能夠到達聖母峰,不知道,其實教學過程,就是跟你的生命對話,跟你的生活對話,這是我一個學長,他現在已經退休,他是教生命教育、探索教育的,我們希望社大教學會有一些科技跨域的整合,我們要終身學習、要系統思考、整全的觀念、議題的整合、多元的共學,同理包容、共創雙贏、追求卓越,這是最後的期勉,給大家多一個參考。在實際的作法上面,可以包含生活的思考、經驗的探索、在地的觀察、行動的服務、體驗的學習、社區的貼近、科技的引入、未來的想像,不要忘記,才有未來,只要有未來在的話,今天做不好沒關係, 可以繼續再努力。